興哥就事論事 EP293 台灣關稅到底是多少!


紐時:台美關稅可能將達成「握手協議」
美國總統川普近日發出4波關稅信函,不過台灣至今仍未獲通知。根據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台灣跟印度可能很快與華府達成「握手協議」。
也就是非正式、非書面,而是基於共識與互信的有限協議,但這些協議多半內容有限,仍需大量談判,還有很多細節未敲定。即便達成協議,川普仍保留2位數的高額關稅,並持續放話將對外國商品施加更多關稅。
紐時:川普協議談歸談、高關稅照課
距離8月1日的新關稅生效日不到1個月,川普政府或許只來得及處理其中一小部分的談判對象,一些希望與美國官員會面的政府甚至還沒能安排出時間。但川普本人似乎對「沒有更多協議可宣布」這件事毫不在意。相反地,他吹噓自己對美國貿易夥伴加徵的關稅數量,稱其絕對合理,且為美國帶來了大量收入。他坦承政府沒有能力與每個國家都談成協議,但也暗示,那些他寄出的關稅通知信本身就算是一種「協議」,川普說「一封信就是一份協議。我們有200個國家,不可能和每個都碰面。」
醉翁之意不在酒?曾談過協議也會被川普盯上
除了「不是每個國家都能跟美國談協議」,曾經與美國談過協議的國家,也無法躲過被川普威脅的命運。分析指出,川普上周威脅要課稅的多個主要貿易夥伴,其實早已與美國簽過協議,甚至部分就是川普任內簽的。例如與加拿大、墨西哥簽署的新貿易協議,以及與南韓、日本達成的協議。
12日才收到關稅30%數字的墨西哥,其實11日才在華府討論貿易、移民與邊境安全的協議,即便如此,都沒辦法閃過30%關稅

台灣晶片不用怕川普關稅?美智庫點「更大危機」:恐面臨三重壓力
美智庫學者指出,台灣半導體晶片產業擁有領先地位,有能力承受關稅攻擊,不過,「美中加速脫鉤,將使台灣面臨經濟轉型、安全戰略到政治信任的壓力。」
佛里德曼表示,台灣半導體產業擁有全球領先優勢,在可預見的未來內,沒有其他國家能在先進晶片製程上超越台灣,加上利基市場的出口品項多具獨特性,短期內有能力承受關稅衝擊。然而,關稅卻加劇台灣面臨的長期挑戰,不僅是貿易問題,更可能進一步削弱台灣在區域內的戰略位置與安全保障。報告指出,關稅促使企業分散供應鏈,增加低成本地區生產中心的競爭壓力,如今關稅加速中國與美國脫鉤的進程,「恐削弱美國利用其經濟影響力來遏制台海衝突的能力」。
此外,川普一方面讚揚台積電赴美投資,另一方面卻對台課徵高額關稅,此舉無疑將影響台灣民眾對美的信任。報告也提及,雖台美有望在近期達成協議,但企業為避險持續將生產轉出中國,台灣低利潤產業因此面臨新興競爭壓力,同時安全層面的嚇阻力也逐漸減弱、經濟與政治風險升高,「台灣真正面對的挑戰,並非來自單一的關稅政策,而是從經濟轉型、安全戰略到政治信任的全面壓力」。

印度1條件換關稅大驚喜!傳稅率低於20% 「通知信」也免了
美國陸續公布對貿易夥伴的關稅稅率之際,外媒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稱,美方正與印度協商臨時貿易協定,關稅可望降至20%以下,將讓印度免於收到川普的關稅通知函。
在川普宣布延後徵收對等關稅後,印度為最早與白宮展開貿易談判的國家之一。
印度代表團於2025/08/04結束與美方的新一輪貿易談判,印度官員彼時表示,雙方在農業和汽車領域仍有部分問題需要解決。
在川普政府陸續寄出關稅通知函之際,有知情人士透露,印度不會收到川普的關稅通知函,雙方將以臨時貿易協定換取繼續談判的空間,預計將以聲明的形式宣布,可能將基準關稅設定在20%以下,低於最初提議的26%。
印度政府預計在今年秋天前和美方達成更廣泛協定,因此將在接下來的時間解決雙方懸而未決的問題。
據印度貿易官員透露,印度代表團很快會再次訪問美國進行進一步的貿易談判,據悉,美印雙方正尋求解決在汽車零組件、鋼鐵和農產品關稅方面的分歧。
美方要求印度開放農產品市場,尤其是接納基改玉米、大豆等農產品,但印度拒絕開放其農業和乳製品產業,擔憂將衝擊糧食安全和影響農村生計;另一方面,印方的核心利益則在於確保紡織品、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持續市場准入,並確保汽車零組件出口美國。

特斯拉7月15日正式進軍印度 70%汽車關稅是考驗
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,且電動車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,經過多年鋪陳,特斯拉即將在印度7/15開設首座展示中心,正式進軍印度市場。預計下週對外開放第一波訂車。
特斯拉初期導入印度的車款以Model Y SUV為主,由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組裝生產,首批交付將自8月底起啟動。
然而,印度政府以扶植國內汽車產業為由,對進口車課徵超高關稅,如果售價在40,000美元以下,要課上70%的高關稅。特斯拉申報進口Model Y價格為277萬印度盧比(約31,988美元),加徵70%關稅後,未來售價將遠高於美國當地售價46,630美元,考驗印度消費者的接受度。
外媒2023年曾報導,印度總理莫迪原本打算放送減稅優惠,拉攏特斯拉進駐設廠,年產能上看50萬輛,但遭塔塔汽車(Tata Motors )、馬亨達(Mahindra)等國內業者強力反對,理由是印度電動車產業發展才剛起步,需要高關稅保護,並會連帶影響投資人的投資意願。



一般留言